我一直在尝试移植几个Linux驱动程序,并意识到内核版本2.4和2.6之间的Linux有很大的区别。
在2.4版本的内核中,模块编程如下 –
#define MODULE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t init_module(void) { printk(KERN_INFO "Hi n"); return 0; } void cleanup_module(void) { printk(KERN_INFO "Bye n"); }
但是,在2.6版本的内核中,模块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static int hi_in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Hi n"); return 0; } static void hi_ex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Bye n"); } module_init(hi_init); module_exit(hi_exit);
在2.6内核中这样的改变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在2.6的内核2.6中需要改变?
Linux内核中的硬件中断堆栈上半部分?
如何在内核和用户空间之间创build一个“netlink”?
目前的Linux内核debugging技术
Linux页面表pipe理和MMU
是否需要在softirq上下文中调用rcu_read_lock
内核模块将不会链接 – 找不到符号mutex_lock_nested
使用net_device可能取消私人数据的引用
Linux内核中的Dentry和超级块结构之间的循环依赖关系
如果你看看新功能的定义:
/* Each module must use one module_init(). */ #define module_init(initfn) static inline initcall_t __inittest(void) { return initfn; } int init_module(void) __attribute__((alias(#initfn))); /* This is only required if you want to be unloadable. */ #define module_exit(exitfn) static inline exitcall_t __exittest(void) { return exitfn; } void cleanup_module(void) __attribute__((alias(#exitfn)));
你会看到它确保包含正确的样板,所以这些特殊的功能可以被编译器正确处理。 这就是Linux的内部API所做的事情,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它就会发展。
内核2.6中的[module_init]的优点是什么?
2.4中的module_init也退出了,介意你。
当模块文件被编译到内核而不是模块时,它添加了必要的样板文件来初始化模块并运行入口函数。
一个优点是可读性。 cdrom_init()立即告诉你这是cdrom驱动程序的init()调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