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下,Vagrant被DevOps软件开发商广泛作为开发阶段的本地软件开发环境,而在本文,CERT Division高级研究员介绍的Otto则是Vagrant开发团队Hashicorp的又一力作,由OneAPM工程师翻译。
以下为译文
在搭建运行在笔记本之上的开发环境时,Vagrant的表现非常优秀。不过在将程序迁往生产环境之时,在Vagrant的配置文件中所存储的配置环境Vagrantfile就不能直接用在生产服务器之上了。otto在Vagrant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允许使用单个配置文件对开发与生产环境进行定义、配置与部署。
otto在管理基于微服务的应用时,解决了服务依赖关系上的重大挑战。在微服务架构中,系统被拆分为许多独立可展开的部件,而不是作为单个庞大的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部署许多小型应用,而不是单个的大型应用,这样一来管理复杂性也增加了。图一展示了有多个依赖的应用。要加速本地开发环境,开发人员必须了解所有的依赖,并配置相应的Vagrant环境。通过遍历依赖层次结构,构建适应所有依赖关系的Vagrant环境,otto简化了基础设置配置。如果程序所依赖的服务有依赖,otto会自动解决、获取与构建这些依赖。
扩展otto以解支撑代理
otto的入门指南包括工具的安装,构建简单Ruby web应用的开发环境,配置与部署AWS环境的方法。otto底层使用了Vagrant,自动生成用来配置本地开发环境的Vagrantfile。生成的Vagrantfile是一个运行时构件,用户无法修改。只有创建自定义程序,并与主要的Vagrantfile合并,用户才能对Vagrantfile的生成产生影响。
根据入门指南,在配置本地开发环境时,由于所有出站流量必须通过公司的代理服务器,这里遭遇了瓶颈。所有在开发VM上的apt-get安装都失败了。根据下面这些步骤,可以设法利用otto所产生的Vagrantfile来解决代理配置。
第一步:首先,创建一个名为otto-proxy的目录,包括定义vagrant-proxyconf 配置的Vagrantfile片段,参见图二。
if Vagrant.has_plugin?("vagrant-proxyconf") config.proxy.http = "http://proxy.cmu.edu:8080" config.proxy.https = "http://proxy.cmu.edu:8080" config.proxy.ftp = "http://proxy.cmu.edu:8080" config.proxy.no_proxy = "localhost,127.0.0.1,localaddress" end
图二:Vagrantfile片段的内容定义了vagrant-proxyconf 配置。
第二步:接下来,我创建了定义自定义程序的otto Appfile,如图三所示,自定义部分定义了一个可合并的Vagrantfile片段。
application { name = "otto-proxy" type = "custom" } customization "dev-dep" { vagrantfile = "./Vagrantfile" }
图三:这个appfile定义了一个简单的自定义程序,简单指出了配置开发环境时需要合并的Vagrantfile。
第三步:最终,修改了otto入门指南中样例项目的appfile。修改后的appfile见图四。增加的代码以黄色标出。
application { name = "otto-getting-started" type = "ruby" dependency { source = "../otto-proxy" } } project { name = "otto-getting-started" infrastructure = "otto-getting-started" } infrastructure "otto-getting-started" { type = "aws" flavor = "simple"
图四:修改后的otto-getting-started appfile,包括otto-proxy应用。
目前,在运行otto开发命令来配置本地开发环境时,Vagrant虚拟机上的软件包管理器通过公司代理服务器搭建了出站连接。
点击“阅读原文”内的链接可查看otto-proxy项目的源代码,和修改后的otto-getting-started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otto在现有的infrastructure-as-code工具之上增加了新一层抽象。但是通过appfile中自定义的依赖关系与自定义标签,如果必要的话,开发者可以控制底层工具的运作方式。otto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是0.1版本,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可能无法满足生产环境使用,不过很有希望成为自动化环境配置与部署的一线工具。
本文为CSDN原创,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文章并参与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