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本设计模式的书,名字叫《设计模式之禅》。这是我第一本设计模式的书,看了几章了感觉自己受益匪浅,所以想就把自己感觉到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模式知识分享给大家。
首先说一下我们程序员为什么要学习设计模式把!下面是引用书上的原话:
你是程序员,没有问题,通过学习设计模式能够让你写出更加高效,优雅的代码;
你是架构师,那更好,设计模式可让你设计出健壮,稳定,高效的系统,并且自动地预防未来业务变化可能对系统带来的影响;
那么我们看完这几行话后,是不是有一种很想学习设计模式的感觉呢?反正我看完这几行话后特别想把书读完啊!呵呵
~~~
好了,额不再废话啦!开始切入正题吧!
设计模式分为
6
大设计原则和
23
中设计模式。
6
大设计原则
分别是:单一职责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迪米特法则;开闭原则。
23
种设计模式
分别是: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中介者模式;命令模式;责任链模式;装饰模式;策略模式;适配器模式;迭代器模式;组合模式;观察者模式;门面模式;备忘录模式;访问者模式;状态模式;解释器模式;享元模式;桥梁模式。
这篇博文,我想主要介绍一下
6
大设计原则中的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的英文名称是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简称
SRP
。这个设计原则备受争议,那么争议之处在哪里呢?就是对职责的定义,什么是类的职责,以及怎么划分类的职责。
RBAC
模型(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通过分配和取消角色来完成用户权限的授予和取消,使动作主体(用户)与资源的行为(权限)分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类图:
通过这个接口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些问题,因为用户的属性和用户的行为没有分开。我们应该把用户的信息抽取成一个
BO
(
Bussness Object
,业务对象),把行为抽取成一个
Biz
(
Business Logiz
,业务逻辑),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类图进行修改:
分清职责后的代码就可以如下:
IUserBiz userInfo = new UserInfo();
//
实现业务对象
IUserBO userBO = (IUserBO)userInfo;
userBO.setPassword("wzk");
//
实现业务逻辑
IUserBiz userBiz = (IUserBiz)userInfo;
userBiz.deleteUser();
下面我们还是通过一个电话通话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单一职责原则,大家都知道我们在通电话的时候会有以下过程发生:拨号,通话,回应,挂机。这个接口类图如下:
这样我们的代码就可以这样写:
//
拨通电话
void dial(string phoneNumber);
//
通话
void chat(object o);
//
通话完毕挂话
void huagup();
这是书中一段源代码,我开始认为这个接口是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的,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它其实包含了两个职责:一个是协议管理,一个是数据传送。
dial()
和
hangup()
两个方法实现的是协议管理,分别负责拨号接通和挂机;
chat()
实现的是数据的传送。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协议接通和数据传送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将接口拆分成两个接口,类图如下:
这个类图就完全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的要求了,每个接口职责分明,结构清晰,那么我们的手机类要把
ConnectionManager
和
DataTransfer
组合一块才能使用。组合是一种强耦合关系,都有共同的生命周期,我们使用这个强耦合关系不仅不如使用接口实现的方式,并且还增加了类的复杂性。下面我们就来修改一下这个类图:
那么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单一职责原则有什么好处呢?引用书上一段话吧!
(1)
类的复杂性降低,实现什么职责都有清晰明确的定义。
(2)
可读性提高。
(3)
可维护性提高。
(4)
变更引起的风险降低。
注意:
单一职责原则提供了一个编写程序的标准,用“职责”或“变化原因”来衡量接口或类设计得是否优良,但是“职责”或“变化原因”都是不可度量的,因项目而异,因环境而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