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 c = 0 local resp = redis.call('SCAN',c,MATCHauthToken*COUNT10000) c = tonumber(resp[1]) local dataList = resp[2] for i=1,#dataList do local d = dataList[i] local ttl = redis.call(TTL',d) if ttl == -1 then redis.call(DELend end if c==0 then return all finished' else endend
@H_404_89@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count选项后面跟的数字并不是意味着每次返回的元素数量,而是scan命令每次遍历字典槽的数量
我scan执行的时候每一次都是从游标0的位置开始遍历,而并不是每一个字典槽里都存放着我所需要筛选的数据,这就造成了我最后的一个现象:虽然我count后面跟的是10000,但是实际redis从开头往下遍历了10000个字典槽后,发现没有数据槽存放着我所需要的数据。所以我最后的dbsize数量永远停留在了124204个。
所以在使用scan
命令的时候,如果需要迭代的遍历,需要每次调用都需要使用上一次这个调用返回的游标作为该次调用的游标参数,以此来延续之前的迭代过程。
local c = tonumber(ARGV[1]) return c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