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Redis 的缓存雪崩、击穿、穿透问题
前言
除了数据不一致问题, 还会面临缓存异常的三个问题:缓存雪崩、缓存击穿、缓存穿透。这三个问题一旦发生,会导致大量的请求积压到数据库层。如果请求的并发量很大,就会导致数据库宕机或是故障。
本篇介绍这三个问题的表现、诱发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了解了问题的成因,才能够在应用 Redis 缓存时,进行合理的缓存设置,以及相应的业务应用前端设置。
一、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指大量的应用请求无法在 Redis 缓存中进行处理,应用将大量请求发送到数据库层,导致数据库层的压力激增。 缓存雪崩一般是由两个原因导致:
第一个原因是:缓存中有大量数据同时过期,导致大量请求无法得到处理。
当数据保存在缓存中,并且设置了过期时间时,在某一个时刻,大量数据同时过期,应用再访问这些数据的话,就会发生缓存缺失。应用就会把请求发送给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如果应用的并发请求量很大,数据库的压力也就很大,进一步影响到数据库的其他正常业务请求处理。如下图:
- 避免给大量的数据设置相同的过期时间。如果业务层的确要求有些数据同时失效,用 EXPIRE 命令给每个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时,给这些数据的过期时间增加一个较小的随机数(例如,随机增加 1~3 分钟),不同数据的过期时间有所差别,但差别又不会太大,既避免了大量数据同时过期,同时也保证了这些数据基本在相近的时间失效,仍然能满足业务需求。
- 通过服务降级,发生缓存雪崩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 当业务应用访问的是非核心数据(例如电商商品属性)时,暂时停止从缓存中查询数据,而是直接返回预定义信息、空值或是错误信息;
- 当业务应用访问的是核心数据(例如电商商品库存)时,仍然允许查询缓存,如果缓存缺失,也可以继续通过数据库读取。
这样只有部分过期数据的请求会发送到数据库,数据库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下图是服务降级时数据请求的执行情况:
一个 Redis 实例可以支持数万级别的请求处理吞吐量,而单个数据库可能只能支持数千级别的请求处理吞吐量,它们两个的处理能力可能相差了近十倍。由于缓存雪崩,Redis 缓存失效,所以数据库就可能要承受近十倍的请求压力,从而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
Redis 实例发生了宕机应对缓存雪崩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在业务系统中实现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
服务熔断指在发生缓存雪崩时,为了防止引发连锁的数据库雪崩,甚至是整个系统的崩溃,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系统的接口访问。具体来说就是业务应用调用缓存接口时,缓存客户端并不把请求发给 Redis 缓存实例,而是直接返回,等到 Redis 缓存实例重新恢复服务后,再允许应用请求发送到缓存系统。避免了大量请求因缓存缺失,而积压到数据库系统,保证了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业务系统运行时,监测 Redis 缓存所在机器和数据库所在机器的负载指标,例如每秒请求数、cpu 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发现 Redis 缓存实例宕机了,而数据库所在机器的负载压力突然增加(例如每秒请求数激增),就发生缓存雪崩了。 大量请求被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处理。可以启动服务熔断机制,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服务的访问,从而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如下图:
服务熔断虽然可以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但是暂停了整个缓存系统的访问,对业务应用的影响范围大。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影响,可以进行请求限流,指在业务系统的请求入口前端控制每秒进入系统的请求数,避免过多的请求被发送到数据库。
假设业务系统正常运行时,请求入口前端允许每秒进入系统的请求是 1 万个,其中 9000 个请求都能在缓存系统中进行处理,只有 1000 个请求会被应用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处理。发生缓存雪崩,数据库的每秒请求数突然增加到每秒 1 万个,此时可以启动请求限流机制,在请求入口前端只允许每秒进入系统的请求数为 1000 个,再多的请求就会在入口前端被直接拒绝服务。可以避免大量并发请求压力传递到数据库层。
第二个建议:事前预防
通过主从节点的方式构建 Redis 缓存高可靠集群。如果 Redis 缓存的主节点故障宕机了, 从节点还可以切换成为主节点,继续提供缓存服务,避免了由于缓存实例宕机而导致的缓存雪崩问题。
二、缓存击穿
缓存雪崩是发生在大量数据同时失效的场景下,而缓存击穿是发生在某个热点数据失效的场景下。和缓存雪崩相比,缓存击穿失效的数据数量要小很多, 应对方法也不一样。
缓存击穿是指针对某个访问非常频繁的热点数据的请求,无法在缓存中进行处理,访问该数据的大量请求一下子都发送到了后端数据库,导致了数据库压力激增,会影响数据库处理其他请求。缓存击穿的情况经常发生在热点数据过期失效时,如下图:
三、缓存穿透
当发生缓存雪崩或击穿时,数据库中还是保存了应用要访问的数据。缓存穿透问题和雪崩、击穿问题不一样,缓存穿透发生时,数据也不在数据库中,会同时给缓存和数据库带来访问压力。
缓存穿透是指要访问的数据既不在 Redis 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导致请求在访问缓存时,发生缓存缺失,再去访问数据库时,发现数据库中也没有要访问的数据。应用也无法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再写入缓存,来服务后续请求,缓存也就成了“摆设”,如果应用持续有大量请求访问数据,就会同时给缓存和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如下 图:
缓存穿透会发生有两种情况:
避免缓存穿透的影响的三种应对方案:
方案一: 缓存空值或缺省值:发生缓存穿透可以针对查询的数据,在 Redis 中缓存一个空值或是和业务层协商确定的缺省值(例如,库存的缺省值可以设为 0)。应用发送的后续请求再进行查询时,直接从 Redis 中读取空值或缺省值返回给业务应用,避免了把大量请求发送给数据库处理,保持了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方案二: 使用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避免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是否存在,减轻数据库压力。
布隆过滤器工作原理:布隆过滤器由一个初值都为 0 的 bit 数组和 N 个哈希函数组成,用来快速判断某个数据是否存在。想标记某个数据存在时(例如,数据已被写入数据库),布隆过滤器会通过三个操作完成标记:
- 使用 N 个哈希函数,分别计算这个数据的哈希值,得到 N 个哈希值。
- 把这 N 个哈希值对 bit 数组的长度取模,得到每个哈希值在数组中的对应位置。
- 把对应位置的 bit 位设置为 1,这就完成了在布隆过滤器中标记数据的操作。
如果数据不存在(例如,数据库里没有写入数据),也就没有用布隆过滤器标记过数据,bit 数组对应 bit 位的值仍然为 0。当需要查询某个数据时,执行计算过程,先得到这个数据在 bit 数组中对应的 N 个位置。查看 bit 数组中这 N 个位置上的 bit 值。只要这 N 个 bit 值有一个不为 1,就表明布隆过滤器没有对该数据做过标记,所以查询的数据一定没有在数据库中保存。
图中布隆过滤器是一个包含 10 个 bit 位的数组,使用了 3 个哈希函数,当在布隆过滤器中标记数据 X 时,X 会被计算 3 次哈希值,并对 10 取模,取模结果分别是 1、3、7。所 以 bit 数组的第 1、3、7 位被设置为 1。当应用想要查询 X 时,只要查看数组的第 1、 3、7 位是否为 1,只要有一个为 0,那么 X 就肯定不在数据库中。
正是基于布隆过滤器的快速检测特性,可以在把数据写入数据库时,使用布隆过滤器做个标记。当缓存缺失后,应用查询数据库时,可以通过查询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不用再去数据库中查询了。即使发生缓存穿透了,大量请求只会查询 Redis 和布隆过滤器,而不会积压到数据库,也就不会影响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布隆过滤器可以使用 Redis 实现,本身就能承担较大的并发访问压力。
方案三: 在请求入口的前端进行请求检测。缓存穿透的一个原因是有大量的恶意请求访问不存在的数据,所以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案是在请求入口前端,对业务系统接收到的请求进行合法性检测,把恶意的请求(例如请求参数不合理、请求参数是非法值、请求字段不存在)直接过滤掉,不让它们访问后端缓存和数据库。也就不会出现缓存穿透问题了。
跟缓存雪崩、缓存击穿这两类问题相比,缓存穿透的影响更大一些。
总结
缓存雪崩、击穿和穿透这三类异常问题,从问题成因来看,缓存雪崩和击穿主要是因为数据不在缓存中了,而缓存穿透则是因为数据既不在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所以缓存雪崩或击穿时,一旦数据库中的数据被再次写入到缓存后,应用又可以在缓存中快速访问数据了,数据库的压力也会相应地降低下来,而缓存穿透发生时, Redis 缓存和数据库会同时持续承受请求压力。
所以尽量使用预防式方案:
- 针对缓存雪崩,合理地设置数据过期时间,以及搭建高可靠缓存集群;
- 针对缓存击穿,在缓存访问非常频繁的热点数据时,不要设置过期时间;
- 针对缓存穿透,提前在入口前端实现恶意请求检测,或者规范数据库的数据删除操作, 避免误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