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维护方案一
如果是一读(线程B)一写(线程A)操作,「先操作缓存,再操作数据库」。流程图如下所示:
-
1.线程A发起一个写操作,第一步del cache
-
2.线程A第二步写入新数据到DB
-
3.线程B发起一个读操作,cache miss缓存失效了。
-
4.线程B从DB获取最新数据
-
5.线程B执行set cache,把从DB读到的数据,更新到缓存。
「这样看,没啥问题」。我们再看第二个流程图,如下:
-
1.线程A发起一个写操作,第一步del cache
-
2.此时线程B发起一个读操作,cache miss
-
3.线程B继续读DB,读出来一个老数据
-
4.然后老数据设置入cache
-
5.线程A写入DB最新的数据
OK,酱紫,就有问题了吧,老数据入到缓存了,「每次读都是老数据啦,缓存与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不一致了」。
缓存维护方案二
上个方案是一读一写,如果是双写操作,「先操作缓存,再操作数据库」,会怎么样呢?
「这样看,也没啥问题。」,但是有时候可能事与愿违,我们再看第二个流程图,如下:
执行完后,缓存保存的是B操作后的数据,数据库是A操作后的数据,「缓存和数据库数据不一致」。
缓存维护方案三
一写(线程A)一读(线程B)操作,「先操作数据库,再操作缓存」。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在第2步删除缓存之前,线程B读过来呢?这时候,读到的是缓存老数据,这个可以认为是正常业务逻辑呀,下次再读取就是正确数据了。」
这种方案「没有明显的并发问题」,但是有可能「步骤二删除缓存失败」,虽然概率比较小,「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平时工作中也是使用方案三。
综上对比,我们一般采用方案三,但是有没有完美全解决方案三的弊端的方法呢?
缓存维护方案四
这个是方案三的改进方案,都是先操作数据库再操作缓存,我们来看一下流程图:
通过数据库的「binlog」来「异步淘汰key」,以MysqL为例 可以「使用阿里的canal将binlog日志采集发送到MQ队列」里面,然后「通过ACK机制 确认处理」 这条更新消息,删除缓存,保证数据缓存一致性。
但是呢还有个问题,「如果是主从数据库呢」?
缓存维护方案五
主从DB问题:因为主从DB同步存在延时时间。如果删除缓存之后,数据同步到备库之前已经有请求过来时,「会从备库中读到脏数据」,如何解决呢?解决方案如下流程图:
缓存维护总结
综上所述,在分布式系统中,缓存和数据库同时存在时,如果有写操作的时候,「先操作数据库,再操作缓存」。如下:
- 1.读取缓存中是否有相关数据
- 2.如果缓存中有相关数据value,则返回
- 3.如果缓存中没有相关数据,则从数据库读取相关数据放入缓存中key->value,再返回
- 4.如果有更新数据,则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 5.为了保证第四步删除缓存成功,使用binlog异步删除
- 6.如果是主从数据库,binglog取自于从库
- 7.如果是一主多从,每个从库都要采集binlog,然后消费端收到最后一台binlog数据才删除缓存
言尽于此,完结
无论是一个初级的 coder,高级的程序员,还是顶级的系统架构师,应该都有深刻的领会到设计模式的重要性。
- 第一,设计模式能让专业人之间交流方便,如下:
程序员A:这里我用了XXX设计模式
程序员B:那我大致了解你程序的设计思路了
- 第二,易维护
项目经理:今天客户有这样一个需求…
程序员:明白了,这里我使用了XXX设计模式,所以改起来很快
- 第三,设计模式是编程经验的总结
程序员A:B,你怎么想到要这样去构建你的代码
程序员B:在我学习了XXX设计模式之后,好像自然而然就感觉这样写能避免一些问题
- 第四,学习设计模式并不是必须的
程序员A:B,你这段代码使用的是XXX设计模式对吗?
程序员B:不好意思,我没有学习过设计模式,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是这样写的
从设计思想解读开源框架,一步一步到Spring、Spring5、SpringMVC、MyBatis等源码解读,我都已收集整理全套,篇幅有限,这块只是详细的解说了23种设计模式,整理的文件如下图一览无余!
搜集费时费力,能看到此处的都是真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