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搜"智元新知"关注
微信扫一扫可直接关注哦!

出差总结2:程序效率问题

         以前学数据结构第一章就讲到程序的空间和时间的效率,这次终于自己有亲身体会了,而且体会十分痛苦,自己的程序把自己的计算机搞的动不了了,还好提早发现,不然肯定把服务器给拖垮掉。同时觉得基础知识很重要,有空就要恶补一下。

 

        这次事件起因:由于更改了前台页面的数据获取方式,数据内容也不一样,从而导致后台程序的出错,然后更改完后发觉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其实也就一百多条数据,程序实在是问题很大),程序运行5秒都没有执行完,定时器设置5秒,导致死机。以前自己认为现在计算机硬件发展如此迅速,就算程序效率差点,也不会有什么关系,现在觉得再好的硬件也抵不住烂程序的折磨。

 

    下面总结一下教训:

1.当运行时占用cpu过高时,除了检查程序本身的错误外,可以考虑是否牺牲一下内存;也即使用静态变量来保存数据或把数据保存在内存中,不用频繁的取数据。

2.编码的一些规范:当多个数据表进行比较时,可以先使用数据视图来进行筛选比较,这样可以少用循环;当很多变量每个函数都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定义全局变量,这样只需定义一次(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取得数据后最好能保存在内存中,这样可以不用频繁的连接数据库,当取完数据不要忘了关闭连接;当连接webservice去取数据时,最好也取一次,不要频繁的去取。

 

3.程序的代码量多并不一定执行的效率就低,而程序的精简也不一定代表执行效率就高,要看程序具体是如何执行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